东西问·汉学家 | 希腊汉学家易冬兰:“情理”或许是孔子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最大贡献
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不要vip第一时间掌握,第一时间观看,网...❤我们非常感激能与中国紧密合作,互联互通,共同为金融业赋能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和中国人民银行共同成立了中国-新加坡绿色金融工作小组,新交所也是其中一员。该工作组将在绿色和转型金融方面深化新中双边合作。中国-新加坡绿色金融工作小组的主要工作之一,就是在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下开展标准融合工作,推动中国与东盟的分类法相互兼容。ghlaqdv-spjf2dd7fnb-东西问·汉学家 | 希腊汉学家易冬兰:“情理”或许是孔子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最大贡献
——专访希腊汉学家易冬兰
作者田静
今年9月28日,是中国“至圣先师”孔子2574周年诞辰。与大多数人认为“孔子是具有完美人格、带有严肃感的圣人”的观念不同,希腊汉学家易冬兰认为:孔子并非一个“可望而不可及”的人,他幽默、懂变通,这一面的孔子或许对大多数人来说更有借鉴意义。近日,
易冬兰:孔子作为一位伟大人物,是非常有趣的研究对象。对孔子的不同认识,会影响对《论语》内容的理解。如果孔子是一位严肃的、完美的、理想的人,那么《论语》也会变成一种教条。孔子也会犯错误,有时候是不完美的,那么关于《论语》的诠释也会随具体语境而改变。
我感兴趣的是他复杂的个性,其中包括许多看似矛盾的方面:幽默、睿智、小气等。不同的经典注释和口述对孔子的描述也有所不同。正如中国现代知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所说,“各时代有各时代的孔子,即在一个时代中也有种种不同的孔子”。或许我们可以补充说,每个孔子的学生也有自己的孔子,我的孔子是懂“反讽”的孔子。
易冬兰:在西方文化中,反讽,也就是“irony”,它的内容很丰富。从苏格拉底到浪漫主义者再到现代的哲学家罗蒂(r.rorty),许多西方哲学家都对反讽有不同的理解。中国古典文献中没有“反讽”一词,但是反讽的现象肯定是有的。就像中国典籍中也没有“幽默”一词,“幽默”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家林语堂20世纪20年代创造的概念,但在此之前,中国人也一定是有幽默感的。反讽的基本定义,是你说的和你实际想表达的意思相反。论语里面也有这种语言上的反讽。比如,《论语》中提到,季文子做事三思而后行。孔子听说后表示,思考两次就够了。(原文:季文子三思而后行。子闻之,曰:“再,斯可矣。”)孔子的真正的意思肯定无关三次、两次或一次的次数本身,他是想批评季文子把孔子的话作为一种教条的态度。并非你实现或者模仿一个表面的行为就变成一位“君子”。
我刚提到的是语言上的反讽,也是一种狭义的反讽,但我认为《论语》里面体现的反讽还有另一个表现,可以说是广义的反讽。《论语》中广义的反讽是指一种颠覆我们期待的情况或状态,这种状态可以用儒家思想的“经权之道”来解释。“经”就是一种模板或是一种行为规范,“权”表示弹性,使模型与范式适应具体的问题或者具体的情况的能力。这种“经”与“权”的关系,本质上就是一种反讽。因为“经”代表的是不变,而“权”则是一直在变。两个概念看似完全相反,无法共存,但是反讽所体现的正是两个相反状态的冲突与统一。
易冬兰:从表面上看,它们似乎相似,但区别在于完全不同的形而上学假设,尤其是对真理认识的不同。在苏格拉底看来,真理只有一个。苏格拉底的反讽即使不是发现真理的方法,至少也是通过揭露对方观点中的矛盾或缺陷来接近真理的方法。真理作为一种神圣、永恒和不变的现实,是苏格拉底反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。
然而,孔子并不是在寻找真理,也不是在寻找“什么是虔诚”这样的一般性问题的答案。《论语》中所涉及的问题都是具体的,是由处于非常具体、独特境况中的具体个人提出的。这就是孔子对同一问题给出不同答案的原因。这也是鲁迅所说的“因人而异”。
苏格拉底想剔除特殊性以发现一般性和普遍性,而孔子则想尽可能多地包含特殊性,以得出适合某一特殊情况而不适合另一特殊情况的答案或理解。
易冬兰:西方思想是围绕理性的原则而发展。但是孔子的思想既有理性又有温度,是一种温和理性。
要回答这个问题,我不得不再次提到林语堂。林语堂将孔子的反讽与灵活性或“情理”联系起来。在《一个素食主义者的自白》(confessionsofavegetarian)中,林语堂描述了一个中国人如何在吃素的同时偶尔也吃一点肉。在西方,“素食”是绝对的,是按照逻辑规则来理解的,一个人要么是素食者(不吃肉),要么不是素食者(想吃多少肉就吃多少肉)。然而,按照中国人的“情理”思维方式来理解,事物并不一定是“非此即彼”的,而是可以“兼而有之”的。
这种理解造成了逻辑矛盾、悖论或吊诡。一个人怎么能一边吃荤一边吃素呢?然而,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一般对悖论是宽容的,因为人们能认识到生活中的事物往往是“此消彼长”的。换句话说,相反的方面、情况、感受是可以并存的,并不相互排斥。
正如孔子所说的“无可无不可”,这意味着人的行为并不必须符合任何预先存在的抽象原则。适合每种情况的就是正确的。他赞美颜回,但从不鼓励别人像颜回一样。颜回只有一个,子路只有一个,宰我也只有一个。只要善于学习,每个人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。实际上,孔子强调的是热爱学习,而不是学习的结果。孔子不是批评学生不完美,而是批评他们没有努力去做得更好。这是孔子“情理”的又一体现。这或许是孔子思想乃至中国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最大贡献。
孔子对紧张和矛盾持宽容态度。如果我们说世界上所有国家都有相同的价值观,这明显是错误的。基于价值观的不同,社会也是不同的。中国人不怕不同,不怕不兼容。恰恰相反,中国人的“情理”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认识基础之上的:对立面永远是相互配合、相互界定的。不同的价值观、不同的观点、不同的目标,其实都是协商和调整的基础。情理、宽容、不断适应具体情况和需求,不依赖于固定的真理和抽象的普遍原则,耐心地认识自己和学习他人,不是独自学习,而是始终与他人一起学习,这些都是中国哲学的一些重要经验。我相信,这些经验可以为当今世界就紧迫的全球性问题的讨论提供借鉴。
易冬兰:首先,每个国家有自己不同的宗教信仰,这也是导致一些冲突出现的原因。在西方,宗教地位越来越低,儒家思想和个人信奉的宗教并不冲突,不会影响你的信仰,我认为这是其中一个原因。
此外,我认为西方学者对孔子有兴趣是因为对中国有兴趣,他们很想了解中国的发展是如何发生的、中国发展的“秘密”是什么。有的人或许会认为,儒家思想是那个“秘密”之一。但是,西方想要真正深入了解儒家思想,我认为还需要很多年。许多人是因为好奇中国一直以来发生了什么,所以想深入了解中国文化、了解中国传统,但是想要进一步理解,需要更多的翻译,不仅是对古典文献本身的翻译,还有对古典注释的翻译。(完)
艾(ai)朗(lang)诺(nuo)(:)因(yin)为(wei)不(bu)在(zai)中(zhong)国(guo)生(sheng)活(huo)(,)且(qie)母(mu)语(yu)不(bu)是(shi)中(zhong)文(wen)(,)我(wo)们(men)这(zhei)些(xie)西(xi)方(fang)汉(han)学(xue)家(jia)当(dang)然(ran)有(you)劣(lie)势(shi)(。)但(dan)正(zheng)因(yin)为(wei)身(shen)在(zai)中(zhong)国(guo)以(yi)外(wai)(,)我(wo)们(men)可(ke)以(yi)从(cong)外(wai)面(mian)看(kan)中(zhong)国(guo)的(de)文(wen)化(hua)传(chuan)统(tong)(。)跟(gen)一(yi)直(zhi)生(sheng)活(huo)在(zai)中(zhong)国(guo)的(de)学(xue)者(zhe)相(xiang)比(bi)(,)我(wo)们(men)更(geng)容(rong)易(yi)摆(bai)脱(tuo)比(bi)较(jiao)保(bao)守(shou)的(de)观(guan)点(dian)(。)比(bi)如(ru)说(shuo)黄(huang)盛(sheng)璋(zhang)在(zai)(2)(0)世(shi)纪(ji)(5)(0)年(nian)代(dai)写(xie)了(le)关(guan)于(yu)李(li)清(qing)照(zhao)的(de)书(shu)(,)他(ta)比(bi)我(wo)更(geng)早(zao)摆(bai)脱(tuo)那(nei)些(xie)对(dui)李(li)清(qing)照(zhao)比(bi)较(jiao)传(chuan)统(tong)的(de)看(kan)法(fa)(。)但(dan)他(ta)的(de)研(yan)究(jiu)成(cheng)果(guo)发(fa)表(biao)之(zhi)后(hou)(,)受(shou)到(dao)很(hen)多(duo)资(zi)深(shen)学(xue)者(zhe)的(de)激(ji)烈(lie)批(pi)评(ping)(。)这(zhei)些(xie)年(nian)长(zhang)的(de)学(xue)者(zhe)不(bu)愿(yuan)意(yi)再(zai)去(qu)思(si)考(kao)(,)不(bu)愿(yuan)意(yi)去(qu)重(zhong)塑(su)已(yi)经(jing)很(hen)成(cheng)熟(shu)的(de)观(guan)念(nian)(。)在(zai)西(xi)方(fang)(,)汉(han)学(xue)是(shi)相(xiang)对(dui)小(xiao)众(zhong)的(de)学(xue)科(ke)(,)发(fa)表(biao)一(yi)种(zhong)新(xin)颖(ying)的(de)观(guan)点(dian)(,)其(qi)他(ta)学(xue)者(zhe)通(tong)常(chang)不(bu)会(hui)有(you)这(zhei)样(yang)的(de)反(fan)应(ying)(。)